2017年4月16日 星期日

書摘:『拖延心理學』


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
PROCRASTINATE = PRO + CRASTINUS = 移向『明天』




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


    拖延和等下再做是不同的,因為拖延會讓人內心感到痛苦:「要是不開始會出什麼事? 你內心擔憂著若無法啟動人生就毀了,結果讓你更喪氣,更無法去動作。」反覆問著自己:「如果我早點就好了」,結果到最後一刻還在上演內心戲:「到底要不要開始做!?」想著我以後再也不拖延,....然後下次再犯。

    只是過去我們以為這是時間管理的問題或品格的缺失,但事實上卻是一種心理症候群。常見的原因包括:

    恐懼失敗
    因為追求完美,最後成為拖延的起因,不過背後的真正原因,其實只是『怕自己 不如預期完美』;也有另一種是因自認為優秀,所以會覺得事情很容易進行,反而不切實際。常常又喜歡凡事都要自己來,更固執的堅持有正確方法,覺得要就全做好,不然就不要做。

    擔心成功
    有些人對成功恐懼,因為你害怕被人注意、被人稱讚,你擔心成功帶來的改變與缺點而非享受;你『覺得自己不配獲得成功』,想閃避競爭與關注,你破壞自己的成功。

    想停留在安適區
    我們不確定自己想法是否可行,所以我們可能花了很多時間收集資料,卻遲遲不肯動筆,因為我們沒法提出自己的觀點,感覺自己需要人陪伴、需要幫助。就算已經陷入緊急狀況,仍期待不存在的白馬王子(或羅賓漢)會挺身而出,英勇救助 陷入困境的你。

    .....

    那麼該怎麼辦?

    其實,當你身心諧和時較不會產生拖延,這是因為大腦負責讓你對自我有持續穩定的看法,所以感受很重要,即使你沒意識到。

    就是因為拖延是一種由心理、生理與人生經驗交織而成的複雜問題,所以某種意義上,拖延是在幫助你不用去面對自己!! 只是不論你得到怎樣的安慰,幾乎一定會讓後果報應在我們身上,而且長期下來更會讓我們忽略的未來,而沉浸在過去的美好時光。

    而當你想改善,那你就要有面對你自己的勇氣。可能會發現自己其實是平庸的,你過去的形象會被拋棄,
  • 不再是「可愛的小丑」—你不再是大家取笑的對象
  • 不再是「聖人」—你不在優先考慮別人 而放下自己的工作
  • 不再是「萬事通」—你不在花時間在那些你精通了也沒益處的事
  • 不再是「奇人」—你不在是那個在千鈞一髮時刻可以解決危機的人
    你像是白紙一張,一個你根本不認識自己。但接納你自己,能讓你如釋重負,可以面對你現實世界中與生俱來的特點(優點或缺點)。所以想要擺脫拖延者的身分,就要告訴自己:
  1. 十全十美是不可能的
  2. 努力嘗試是好事
  3. 失敗並不危險,是稀鬆平常的事
  4. 真正的失敗是不去經歷
  5. 每個人的能力都有極限,包括我自己
  6. 一件事如果值得去做,就值得犯錯
  7. 挑戰可以幫助成長
  8. 我有資格成功,我可以因應別人對我成功的反應
  9. 展現實現自我,和別人建立真實的關係
  10. 可能的答案有很多,我只需要找出恰當的答案就好


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


    改變和學習是一種漸進的過程,觀察自己的行為,寫下「你記得最清楚的2、3件拖延經驗」,釐清反抗的原因,每個人的拖延風格都不同,你可能是用做另一件事來拖延現在更該做的事,而另一件事不論多正確,其實都是一種藉口。找出你壓力的來源,然後對症下藥,你會發現事情將沒有那麼可怕:

    假如你是 對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、或覺得目標缺乏真實感
    你可以將目標分成更小更容易達成的小單元。

    因為你可能設定了難以達成的目標或模糊不清的理想,例:我要寫本書,這樣的說法太廣泛,你該改成今天要寫完「第一章的XXXX」。

    什麼才是清楚可達成的目標,我們可以用『行為』來定,也就是說『我們會做出什麼舉動,是別人看的見的』。例:我要看牙醫,可以改成「我要打電話預約牙醫」,這樣才具體。你還可以將整個目標分成數個小步驟,你能分解的越細,才能真的知道哪些事要做。太龐大或不切實的理想大目標並不容易達成,你也可將大目標切成更多個小目標,例:整修房子,換成「買張新沙發」。將後針對這些較小的目標,定下可以執行的小步驟。

    規畫完步驟後,就想像完成這些事會有的進步,想像你走到了完成目標的終點。然後讓自己在合適的環境開始進行,不過不要等到你想做才開始、不是等你準備好 (有靈感了、有....),而是指定的時間到了就動手。

    而且最好是讓每個小目標的第一步容易上手,最好5分鐘內可以做完,訂下啟動時間、執行期限,最好每個步驟都在15分鐘到1小時內可以完成。

    堅守時間期限,時間到就停不要超過,一次一步驟;每當完成一些小目標後,就獎勵自己,即使沒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。如果碰到規畫不良,有需要就修改步驟或目標,因為人算不如天算,告訴自己「這是你靈活的表現」。無須完美。

    而當完成整個大目標後,記得回顧自己所做的事,然後告訴自己學到了什麼。

    假如你是覺得 任務令人反感(或預期困難重重)
    你可以尋求盟友支持、減少待辦事項、...。

    也許是反映我們追求太多而力不從心,所以要學會接受他人的支持(或交派任務給別人)或拒絕無謂的任務。並試著要自己享受「自由時間」。

    另方面若能事先規畫,就有機會冷靜處理將你帶到當下。

    只是很多人排定時間表後無法落實,那麼可以改用 un-schedule這個概念, 列出你哪些時間已經被占用了,然後讓自己知道 自己只有剩多少時間。也讓自己知道自己怎麼用時間,並為可能的干擾預作準備。

    假如你是發現 難以自我約束,例如容易衝動和分心
    你要放鬆身心、管理情緒、多做運動、...。

    開始運動,可你讓你身心更和諧,也才能讓你更有能耐面對等著你處理的事;你可以別上計步器,每天走上一萬步。特別是在要處理棘手專案前,先運動讓自己流流汗。

    除此之外,你也可以運動大腦,如學習『正念』,讓自已可以在當下刻意專注、不帶判斷,藉由這一類的訓練加強你在日常生活時的專注力。





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
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



拖延心理學:為什麼我老是愛拖延?是與生俱來的壞習慣,還是身不由己
  • 作者:Jane B. Burka、Lenora M. Yuen
  • 譯者:洪慧芳
  • 出版社:漫遊者文化
  • 出版日期:2011年10月05日




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
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
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 ※